Search

和同事喝了點酒,聊起課題方向,他說,別人做「人類化小鼠」,我們能不能做個「人類化蠑螈」或者「蠑螈化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和同事喝了點酒,聊起課題方向,他說,別人做「人類化小鼠」,我們能不能做個「人類化蠑螈」或者「蠑螈化人類」呢?我說!做一定要做,那不就是蜥蜴人了嗎!(當然立刻打自己臉,因為明知蠑螈是兩棲類,不是爬蟲。🤣)

為了研究人類生物學和人類疾病,科學家會用各種「模型」代替,總不能一開始就在人類身上做實驗的(當然也有瘋狂、不人道的例外。)各種模型有優有劣,例如,我們對小鼠的基因組認識較全面,適合做分子生物學研究;大鼠則更常用於生理學研究;倉鼠適合做傳染病模型;豬為大型哺乳類動物,適合做外科和藥物模型;猿猴則是最接近人類的動物,不過和豬一樣生長週期太慢了;至於人類細胞,的確是人類,但只是一碟細胞不能反映整個生物的生理。(而且我一星期有六至七日要上班餵細胞,沒加班費。)

小鼠相對比較普及,因為方便快捷。但是,小鼠和人類畢竟差太遠了,有很多鴻溝很難跨越。例如,小鼠的ACE2受體和人類的差太遠,根本近乎不會感染SARS-coV2,所以科學家就做了會表達人類ACE2受體的小鼠,這也算是一種「人類化小鼠」。(雖然第一代有夠扯的,就隨便做了個會表達人類ACE2的慢病毒,就拿去騙那些不怎會分子生物學的科學家。)

比較誇張的,可以在先天免疫缺陷的小鼠中,移植一套人類血液、人類胎兒肝臟及胸腺,令小鼠擁有人類的免疫系統。

至於要做蜥蜴人,或者人類化蜥蜴,或者人類化蠑螈,甚至只是單純在碟上共養人類和蠑螈細胞,首要解決是溫度問題,因為蠑螈的細胞在攝氏20度生存,蜥類應該是26-38度,人類則要37度。如果在蠑螈內能移植人類細胞,或者在小鼠內移植蠑螈細胞,也許可以更了解哺乳類動物再生的機理和限制。至於蜥蜴研究,我不太了解,不知道有乜用,但說起做蜥蜴人嘛,當然要做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